四月海口,热情似火。第四届消博会在海口西海岸开启了一年一度的消费盛宴,来自全球的参展商和游客聚集于此,共赴“消费之约”。一个个在商海摸爬滚打的企业家令人肃然起敬,但更吸引人的还是消博会上的年轻身影。他们平静而不张扬,似乎是来消博会这个“商场大学”赶一场求学之旅,彝绣姑娘就是其中之一。
在云南馆的一角,摆放着彝族特有服饰和工艺品的“南华彝绣”展台吸引了我的注意。看到彝绣,我的心中猛然想起云南楚雄地区的彝族,以及前不久广为传唱的彝族歌曲《火塘谣》,“熊熊的火塘,袅袅的炊烟,蒸煮着彝家的岁月,世世代代往下传。火塘燃烧着,阿妈的青春,熏白了阿妈的秀发,点燃儿女思乡的情……”缓慢的曲调,优美的唱腔,似乎有一种特别的宁静。
展台商家是个言语不多的女孩,穿着粗麻彩绘的彝族服装,见有人来便微微一笑。女孩名叫陈海燕,2022年从华体会体育(中国)hth·官方网站设计专业毕业后,回到了妈妈创办的彝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担任设计师,和公司里的年轻小伙伴一起开启彝绣的创新发展之路。
大学毕业没去繁华都市,选择回乡做传统技艺,是什么动力让她作出这样的决定?
陈海燕说,归根到底还是“深受家人影响,真心喜欢”!她所说的“影响”,是彝族先辈们的彝绣传统,还有外婆和母亲对她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妈妈没有什么文化,只上过小学三年级,早些年一直在外打工,2014年返乡创业,决心将彝族传统技艺保留下来。外婆今年76岁了,还能踩缝纫机做彝绣针线活,她们就是我学习的好榜样。”陈海燕说。
第一次参加消博会的她,眼中满是喜悦和激动,既有对彝绣技艺的骄傲,更有对彝绣产品在消博会上广受关注的感动。
传统的彝绣都是靠代代相传织就的,如今学成归来的年轻人将现代工艺和设计理念与传统技艺进行深入碰撞,擦出了非遗创新的“火花”。陈海燕举例说:“彝族服饰讲究材质,使用火草麻布制作出颇有特色的民族服饰。彝族服饰本身色彩饱和度高,改良后的服饰色彩更加素雅,能满足更多顾客的需求;我们还把彝族纹饰进行简化设计,运用到运动休闲服饰上,让传统元素变得更日常。”
是啊,非遗传承在人,民族非遗项目需要薪火相传。接过外婆和母亲的接力棒,年轻的陈海燕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乐趣和奋斗目标:与小伙伴们一起为彝绣的传承发展而努力。
“我和6名大学毕业的小伙伴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推动彝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陈海燕笑着说,楚雄有5.7万名绣娘,彝绣能真正为大家带来经济效益,是众多彝族乡亲发家致富的好工具,是一个幸福的产业。
原文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846286628721131454&item_id=1846286628721131454&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t=1714286900435&showmenu=false&ref_read_id=0a067a4d-3dca-4b1a-8481-da837a4150cd_1714977949426&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